華人國士伍連德:以智慧與勇氣書寫醫學傳奇![]() 在華人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傑出的醫學家,他不僅以卓越的膽識和智慧挽救了無數生命,更在中國醫學和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就是伍連德。在伍連德誕辰146周年之際,讓我們一同回顧這位國士的傳奇一生。 伍連德塑像。(圖片來源:伍連德故居微信公眾號) 殖民地內生長出的傲骨 1879年3月10日,伍連德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的一個華僑家庭。家族中多位成員為清政府效力,其中三舅林國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壯烈犧牲,這些事蹟對少年伍連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歲時,伍連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英國劍橋大學,經過7年的苦讀,他獲得了5個學位,成為首位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華人。 然而,當他懷揣著抱負回到馬來西亞,希望成為“醫官”濟世救人時,卻遭遇了種族歧視。當時的馬來西亞仍處於英國殖民管轄下,只任用英國人擔當“醫官”,伍連德只能屈居副手。這一經曆讓他深刻體會到了殖民地內的種族壓迫,也激發了他為華人社區爭取權利的決心。 禁煙運動的先驅 20世紀初,中國人民深受鴉片之害,而運往中國的鴉片通常經過馬來西亞加工,檳城內的許多華人也因此沾染上毒品。目睹同胞沉淪,伍連德於1906年發起成立了“檳榔嶼禁煙協會”,並秉請當局嚴格管控鴉片貿易,呼籲民間社會合力推行禁煙運動。 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為戒毒者提供免費食宿和醫藥救治。伍連德還赴倫敦出席禁煙會議,報告麻六甲海峽地區殖民地販毒情況,直陳英國政府應另籌稅源,根絕鴉片煙毒。這一舉動雖然招來了英國當局的不滿和當地從事鴉片加工販賣生意人的敵視,但他從未退縮。 中國近代抗疫檢疫事業的創始人 1907年,伍連德應邀請前往中國擔任天津北洋軍醫學堂副監督(副校長)。在隨後的30年間,他致力於推動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1910年,滿洲里爆發鼠疫,疫情迅速蔓延至東北平原。伍連德臨危受命,趕往哈爾濱重災區。 他通過屍體解剖、細菌培養、樣本觀察等手段,認定此次瘟疫屬於“肺鼠疫”,並制定了有效的防疫方案。他首次提出“疑似病例”概念,將疫區劃分為不同區域,配備醫生、員警和醫療物資,限制人員跨區域流動。同時封鎖鐵路交通、火葬死者,切斷病毒傳染路徑。他還發明了“伍氏口罩”,有效阻止了病毒經由飛沫傳播。 在伍連德的領導下,鼠疫最終在4個月內被撲滅。他的抗疫經驗獲得了各國醫學專家的高度認可,他也因此被推舉為“萬國鼠疫研究會議”的大會主席。會議建議中國政府在東三省設立永久性防疫機構,以防瘟疫捲土重來。1912年,中國第一個常設防疫機構“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在哈爾濱成立,伍連德出任總辦兼總醫官。 在推動中國近代抗疫檢疫事業發展的同時,伍連德還多次在國際場合強調中國應自主管理檢疫事務,並向南京國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收回檢疫主權、統一全國檢疫事宜的建議。在他的努力下,南京國民政府在上海成立了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並陸續接收了廈門、汕頭、漢口等檢疫處(站)。 位於北京東堂子胡同的伍連德故居。(圖片來源:伍連德故居微信公眾號) 中國現代醫學的先驅 為促進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伍連德在華30年裏多次代表中國參加學術會議,發起建立中華醫學會並創辦雙語期刊《中華醫學雜誌》,將先進的科學思想、社會改革觀點引入中國。他還多方奔走呼籲募捐,於1915年創立了北京中央醫院(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據統計,伍連德先後在中國主持建立了20餘所醫院和醫學院校,為中國現代醫療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伍連德在對比研究中外醫學發展史時發現,中國醫學起源雖早但在近代發展進步受限。為“矯正外論”,他與醫學史家王吉民搜集資料、潛心研究,用10餘年時間完成了《中國醫史》的撰寫。該作填補了中國學者向世界介紹中國醫學史的空白,受到國際科學史界的高度評價。 伍連德(前排中)與友人的合影。(圖片來源: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圖) 晚年歲月與身後影響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伍連德在上海的寓所被日軍飛機炸毀。他無奈舉家回到馬來西亞檳城,繼續行醫救人。儘管身處異國他鄉,他仍通過書信等方式與中國醫學界保持聯繫,關注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並提供支持。 1960年,伍連德在馬來西亞檳城寓所去世,享年81歲。他在自傳中表示,他將大半生奉獻給了古老的中國,並衷心希望中國能更加繁榮昌盛。2007年,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公佈了1935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的名單,伍連德位列其中,成為首個獲諾貝爾獎提名的華人。 歷史遠去,但伍連德的治疫理念與科學精神仍指引著後世的腳步。他的一生不僅是中國醫學和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見證,更是華人智慧和勇氣的象徵。他的故事將永遠激勵著後人不斷前行,為中國的繁榮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世界僑報編輯:楊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