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古代中国和罗马帝国的交往证据:出土文物

2019-02-22 00:03来源:世界侨报作者:老冠祥网址:http://www.sjqbgw.com 


(本报驻香港记者:老冠祥报导)汉朝与罗马之间的丝绸贸易,使得罗马人开始狂热的追求丝绸制品。在古希腊和罗马人眼中,遥远的中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丝国」,直译叫「塞里斯(Seres)」,意思就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Seres被认为是源于汉字「丝」,也是拉丁文中的「丝」(serica)一词的来源。古希腊作家阿里斯托芬在《吕西斯特拉特》(创作于公元前412年)中曾记载了一种「透亮」的服装,称其为「阿摩戈斯服装」。此后的希腊罗马作家和辞书关于阿摩戈斯服装的记载,基本上都援引阿里斯托芬的文字。1929年,美国学者瑞切特撰文认为,古希腊作家所记载的「阿摩戈斯织物」就是丝。


中国现存最早的丝织品衣服是藏在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安息军队以丝制军旗大败罗马人】


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的罗马执政官克拉苏率领7个军团的4万人进攻东方的安息帝国(位于今天的伊朗地区)。正当罗马军队强大的攻势已打乱了安息军队的阵脚之际,安息人亮出了一幅幅巨大的军旗,霎时间,一大片颜色鲜艳夺目的军旗轮番挥舞,沙沙作响,刺得罗马人睁不开眼睛。罗马人以为这是天神下凡帮助安息人,顿时斗志丧失,慌乱中闭着眼睛成了安息人的刀下鬼或阶下囚,2万余名罗马将士阵亡,1万余人被俘。据西方史学家考证,那些鲜艳刺目的军旗,就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这就是罗马人历史上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战役。


波斯帝国在公元前5世纪盛行丝质服装,并且已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证明,所以可以推测这种丝质服装是经过波斯帝国转运进口到希腊的。据很多数据记载,早在公元前550年,就有中国的丝绸被贩卖到了古希腊的城市雅典。美国学者巴伯尔在《史前纺织品》一书中认为,中国的丝最早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早期。当中国外交使团到达古罗马之后,当地人开始大量购买中国丝绸。


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永斌在《中国丝绸最早何时传入古代希腊

》一文中称:20世纪90年代,英国和希腊的考古学家联合发掘的铁拉岛发掘现场出土了一枚茧,最终被证实为一种野蚕丝的茧,其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


【罗马皇帝爱穿丝织衣服】


罗马时期,罗马贵族的社会时尚之一就是能够穿中国的丝绸制的衣服。丝绸是奢侈品,是因为一磅高级丝绸料子(约10尺)要值12两黄金。史载,西泽大帝和其同盟、被称为埃及艳后的克里奥帕特拉都喜欢穿中国的丝绸制成的衣服。一天,罗马剧场演戏的时候,西泽大帝突然穿着用中国丝绸制作的长袍出现在剧场内,耀眼的光辉,绚丽的色彩,把全场观众惊得是目瞪口呆。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所藏的公元1世纪庞贝壁画《花神芙罗拉》。妩媚的花神穿着美丽轻薄的中国丝绸,更加凸显出侧身顾盼的身姿和轻舞曼妙的体态,难怪吸引西方人的眼球。


为此,罗马人付人具大的贸易代价。据古罗马作家、科学家老普林尼的著作《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中就有许多关于丝绸制品和丝绸贸易的记载:「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老普林尼也曾估算过罗马与东方诸国进行贸易的贸易额:「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10000万塞斯特斯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


至到了东罗马帝国的国王(约552-554),派几位僧侣专门来中国了解养蚕的情况,他们在交流佛法的同时,采集了蚕种,并机智地把它藏在竹杖里,走私”出境回到了康斯坦丁堡,献给了查士丁尼大帝,那里的人们逐渐学会了养蚕、织锦。


罗马帝国也是物资丰富的国家。据《后汉书》记载:(大秦,指罗马帝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作黄金涂、火浣布。又有细布,或言水羊毛,野蚕茧所作也。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由于汉朝与罗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贸易联系,贵霜帝国中亚国家则扮演了贸易中介的角色,从汉朝与罗马的贸易中赚取利润。


地中海至亚洲的贸易路线


根据一本古书《帕提亚驿程志》里的商贸线路,我们大体上可以了解当时地中海商人们可以抵达的东方极限。很不巧,这个线路在通过叙利亚-波斯-阿富汗等地后,在印度戛然而止。可能作者或作者所依据的商人只到达印度阿富汗一带。


中国与罗马帝之间,路途遥远,物资的往来可能要通出水路和陆路。考古学家发现罗马船在最近东方的位置是在黑海水底,发现一艘,推断是一艘75呎长的古希腊木船,相信有超过2400年历史全球,是最古老的保存完好沉船。这艘古希腊木船的桅杆、方向舵和船桨仍然存在,在海平面以下逾两公里的地方发现。


秦汉时期,尤其到了公元1—2世纪,秦汉之前独立发展起来的世界古代几大主要文明已连成一线,形成了一条横跨欧亚大陆几乎不间断的文明地带。这个文明带自西而东并存着罗马(包括整个地中海盆地)、安息、贵霜、秦汉等四大帝国。


【贵霜王朝是丝路贸易的中介者】


公元60年建立的贵霜王朝(Kushan Empire),以长达300年的历史成为当时的欧亚四大强国之一。历史上的贵霜王朝,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一条丝绸之路,曾连接汉、罗马、安息以及贵霜四大帝国。贵霜王朝在极盛时期统治着中亚和南亚部分地区,东西各连接汉与罗马,南北则连接起欧亚大陆北方的草原与南亚印度文明,是丝路贸易的中介者。


如今地处阿富汗北部、形成于公元30年前后的提利亚特佩贵族墓葬群,就是当地商贸高度繁荣的见证。在这个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器、罗马金币、本地金银币、印度象牙首饰以及汉朝的铜镜。可见,在贵霜王朝建立前夕,亚欧大陆两端的汉与罗马就已经通过贸易联系在一起。


贵霜商人奔走于巴克特里亚、塔里木盆地、北印度和印度洋沿岸,把丝绸、青金石、和田玉、佛教珍宝等各类奢侈品贩运到目的地,并从印度、罗马帝国、帕提亚帝国和东汉帝国那里带回名物特产。


在阿富汗北部的阿伊哈努姆,出土有希腊化城邦的艺术品;在贝格拉姆,两千年前封存在一间商人储藏室的宝藏完好无损;而在蒂拉丘地,六名巴克特里亚地区的游牧民带着大批的金饰入土为安。使整个中亚,贝格拉姆和蒂拉丘地的发现也是阿富汗发掘出的最伟大考古宝藏。在贝格拉姆的古城,存放奢侈物品的两间储存室自公元一世纪在储存室的大门被用砖砌堵,然后整个城市被遗弃之后,储存室原封不动。在贝格拉姆的废墟中,罗马诸神丘比特、密涅瓦、马尔斯、墨丘利和西勒诺斯的半身像一窝蜂出现。可以据此假设,古代阿富汗存在罗马宗教的虔诚信徒。在蒂拉丘地,两千年以来,藏有众多的黄金装饰物的六个墓葬一如往昔入葬时的情景。蒂拉丘地出土的黄金艺术品令人惊叹的不仅是它们无与伦比的设计,同时也闪现着曾经雕琢它们的古人们不息的生命之光。在1978年,在这个山丘的六个墓葬之中共出土了超过21000件黄金艺术品,就此它也被称为了「黄金之丘」(蒂拉丘地)。贝格拉姆所发现的大部分物品的时期都是公元1世纪的而且一以贯之。贝格拉姆也许不仅仅被视作皇家寓所,也同时是贵霜帝国西北边境的重要商业中心,在中国、中南亚和希腊罗马帝国之间完善的贸易路网之上发挥活力。


上海博物馆推出2017年收官大展「欧亚衢地:贵霜王朝的信仰与艺术」特展,以39件钱币、雕塑、配饰等珍贵文物,展现了贵霜王朝的王权、信仰、商贸与生活情况。这些文物有些来自上海博物馆馆藏,还有些借展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旅顺博物馆以及和田博物馆。


1988年,甘肃靖远一户农家房基下竟然发现了一件刻有希腊十二神的鎏金银盘。据学者推断,此银盘大约制作于公元2-3世纪的罗马帝国,起先出口到巴克特里亚,然后在公元4-5世纪被贵霜商人带到甘肃。



【中国境内发现的罗马帝国玻璃】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罗马帝国的玻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蔡万进在《全球史视野下的秦汉考古学体系重构》论文中称:罗马帝国于公元前l世纪最早发明玻璃吹制技术,制造出美丽的球形玻璃器皿,广州横枝岗2061号西汉中期汉墓出土的三只玻璃碗,可能是目前所知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罗马玻璃器皿;东汉时期的外来玻璃器中,主要有1980年江苏邗江县甘泉2号汉墓(年代为公元67年)出土的玻璃残片,复原后为外壁饰有辐射形凸棱的钵,此种器形常见于地中海地区,而在国内极为少见,这件玻璃器被普遍认为是罗马玻璃。


2014年,考古专家近日在满洲里市蘑菇山鲜卑墓地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两件夹金(银)玻璃珠。科学分析表明,玻璃珠来自地中海东岸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玻璃生产中心。考古专家对蘑菇山墓地出土的一类双层夹金(银)的玻璃珠进行科学分析发现,这两颗珠子的化学成分完全符合古罗马玻璃珠子的成分特点,据此可以判断这两颗珠子都是从古罗马进口来的贸易珠。专家认为,这些来自古罗马帝国疆域内的夹金珠的大量发现,证实了早在东汉魏晋时期,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先民与中西亚乃至罗马帝国就存在物质文化交流。


【隋墓新出土「醉拂菻」艺术图像】


稍后有「醉拂菻」。中国大陆著名学者葛承雍在一篇文章中称:2015~2017年,笔者多次到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察新出土文物,承蒙张全民和田有前的详细介绍,将隋墓新出土的陶骆驼从库房中展示出来,驼囊上有失传已久的「醉拂菻」艺术图像,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形象栩栩如生。它提供了希腊罗马—拜占庭艺术传入中国的确凿的新证据。


葛承雍指出有闗「醉拂菻」的艺术特色包括如下:一是酒神。在驼囊艺术造型中,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位于画面正中央,他深目高鼻,脸庞布满浓须,赤裸全身,唯腰间扎动物皮作为遮盖布,露出肥硕肚子;地面有酒器来通以及顶部常春藤成串茎叶,这种组合是典型的酒神形象。二是随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随从也是他的信徒。其一是萨梯尔(Satyrs),身穿织布包裹全身,是罗马男性象征地位的托加袍(Toga)。另一个是女子迈那得斯(Maenads),她身穿束紧腰带的无袖短袍斯托拉(Stola),是罗马妇女不加披风的装束。这两个随从中,男子有时是长有动物耳朵、犄角、尾巴和山羊(或马)蹄子的带胡须生物,半人半兽类似潘神(Pan)形象。女子则是一个不停活动在仪式上陷入狂热兴奋的人[3]。现出土驼囊上生动刻画了一男一女两个随从搀扶醉醺醺的狄俄尼索斯形象,酒神已经步态跌撞,头垂手落,符合希腊—罗马酒神传统的艺术形象。三是安法拉(Amphora)罐和来通角杯。这两件器物都是希腊生活用品,其造型与地中海沿岸发现的陶器、酒器一致。四是拱形门廊柱子(图九)。根据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介绍,古罗马传承古希腊建筑艺术,有三种柱式风格。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多利亚式,源于公元前6 世纪后期的爱奥尼克式,源于公元前5世纪后期的科林斯式。五是常春藤装饰。在最崇拜酒神的希腊阿卡奈地区(Acharnai)喜欢用常春藤装饰庆典场所,营造茂密叶茎下的柔和样式。但是其他地区更多的是用葡萄表示丰收的果实。


50年代中国境内发现了一处宝藏,宝藏出土了非常多的稀世珍宝,但其中有3件是古罗马文物。


何家村发现唐代遗宝共发现了1000多件金银、玉器文物,其中唐代玛瑙兽首杯等还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中国出土的东罗马金币】


钱币是国际贸易的媒体,罗马人特别东罗马金币也有留落在中国大地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志强在《全球视野下的拜占庭金币研究》一文中称:据中国学者研究,中国自19世纪末发现拜占庭金币以来,至今已有200枚金币及其仿制品,这一数据远远高于中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地区。考古报告显示,它们大部分出土于墓葬,墓主则包括粟特人、游牧民族中的贵族和皇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金币出土地点基本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带,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河南、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据英国学者瑞贝卡·达莉统计,印度所发现的拜占庭时期钱币总数高达4000多枚,以铜币为主,其中金币及仿制品189枚,近1/3为仿制品。以上数据表明,拜占庭帝国与东方的交往非常活跃。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研究生李一全在《略谈我国出土的东罗马金币》(载《考古与文物》(西安)2005年01期)称:从目前已发表的各种资料来看,在我国发现的有明确出土地点的东罗马金币共有29枚,大多是直径约2厘米,重约4克的「索里得」金币,部分有剪边痕迹。在这29枚金币中还包括仿东罗马金币7枚,它们的重量要明显轻于真币,做工较为粗糙,在西安东郊出土的仿制品甚至出现正反面图案相同的情况。


这些东罗马金币,正好是古代中国和罗马帝国两大伟大帝国交往的明证。


【中国和罗马以间接转手贸易为主】


针对当时东方秦汉与西方罗马两大文明之间的交通系,邢义田院士提出精彩而具说服力的介绍。在中国各地考古遗址中,仅有少数玻璃皿可能带有西方罗马要素,如钱币等与罗马贸易的直接证据,尚未出土。罗马商人的足迹为何没有大规模涉足东方?邢义田院士认为,学界与大众审视东西交通史,不能忽略波斯─安息今日伊朗要素。现有证据来看,恐怕以间接转手贸易为主。在最近有本新书,叫《丝绸之路新史》,书里说,从考古证据上看,汉朝、罗马之间可能没什么联系。

(古代中国和罗马帝国的交往证据系列之二,全文完)




聯繫電話:+852-37551788
                +852-37551733
聯繫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53號4樓
聯繫郵箱:mail@sjqbgw.com